位面商人在明末
字体:16+-

370坑爹的后勤制度

秦良玉身为名将,吐糟刘白羽归吐糟刘白羽,对于刘白羽这只天下强军的一切都是很上心的,发现刘白羽军队即使是远离敌人,营寨也是一丝不苟,安安稳稳的,自然是回到营寨大肆夸耀了一通.

于是在走进刘白羽的大营的时候,马祥麟和他的随从就仔细地观察着刘白羽大营和兵丁的情况。那些随从看到了刘白羽的大营这种细腻的乌龟壳般的修造法,眼中都忍不住露出看不起的神色来。

在这些人看来,营地造的太完善了,当兵的丘八就会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命很金贵,肉搏的时候就会胆怯,实在是得不偿失——貌似关宁就是乌龟阵玩多了,野战胆气越来越差了.

再说,这样太费钱了,大明的叫花子兵经费有限,与其用来采购材料,还不如用来发人头赏金不是.

而马祥麟观察的角度却不同。虽然他也是觉得刘白羽这种夸张的追求防御的大营,修造的是很可笑的。但是,他却对刘白羽手下的兵丁的军事素养和令行禁止却看高了一线。另外也说明了刘白羽军的财大气粗,这恰恰是大明军队最大的短板.

要知道,对于兵丁来说,能够不怕死去打仗,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能够吃的起苦,忍受住枯燥和乏味去做些象修造大营一样的土木工程。这原因其实红朝的太祖也说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嘛。这苦是在死前面的。

另外刘白羽的兵丁都是体格健壮,脸色红润的。要知道,大明朝当时的兵丁因为营养不够,往往身材都是很瘦弱的。而有着刘白羽兵丁这样的身体条件的,都是武官身边的那些亲兵。而刘白羽的这些兵丁,却完全都是那种亲兵的身体。

还有,马祥麟更在刘白羽的兵丁手上,看到了大量的火铳,还在大营中看到了火炮。而刘白羽兵丁的吹的神乎其神的成吉思汗的天马,马祥麟粗粗一看,也大约估计出来四百匹,毕竟马匹这玩意,尤其是金贵的天马,肯定要留下相当数量繁衍的,如果按照这个常识类推,刘白羽所谓的天马只怕又近千匹之多。而优质战马吃的比战兵好几倍都是理所应当的,这种天马就更不用说了,粗算一下,马祥麟就为之咂舌,满洲只怕纯是用钱砸死的啊。

因此就这样粗粗一看之下,马祥麟可能对于刘白羽兵丁的战斗力还不能够完全估摸出来,可是他对刘白羽军队的富裕程度和兵丁良好的身体条件,却是印象深刻。

晚餐用完,马祥麟回到自己的大营以后,他立刻把自己对于刘白羽军队的所有印象汇报给了自己的母亲秦良玉。而得知这些情况以后,这母子俩就立刻商议了起来。

要知道,为了这次勤王,秦良玉可是散尽家产来作为白杆兵的军饷和给养的。可就算是这样,秦良玉的白杆兵经过四城之战,又做了阻拦满洲溃兵这种难度最大的事,损失相当大走到这儿的时候,也只是剩下很少的粮草了。

而白杆兵虽然战功卓著,但是整支军队却一直很穷。只要看看他们手中的兵器就知道了。白杆兵,顾名思义就是拿着用白蜡杆做成枪杆的长枪兵。

而在所有的兵器中,长枪是价格最便宜的一种兵器,因为它的用铁量是最少的。白杆兵也知道火器的威力大,也知道长枪和火铳或者其它兵器配合以后,杀敌的效果将会更好,可就是因为他们穷,却不能够添置很多火铳和其它的兵器。

而知道了刘白羽军队的情况以后,这母子俩仿佛感到有块大肥肉待在自己的身边。可是,通过巧取豪夺霸占刘白羽的这支军队肯定是不行的,秦良玉也做不出这种事来.秦良玉是愚忠之辈,效法别的勤王军冒充山贼抢老百姓的,是做不出来的,但是按照大明朝的规矩,不强还不行.

按理说秦良玉的勤王军队,都是去京城勤王的。\勤王,顾名思义就是去救皇帝,而在讲究“忠”的封建王朝,救皇帝可是说是排在最前面的头等大事。可为什么北直隶的地方官府,不愿意供应这些勤王军队的给养呢?

这要从明朝的一个财政制度说起。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出于他那种小农的财政思想来管理国家财政的想法,他制定了一个流传到清朝末年的财政管理方法。

朱元璋发现,各个地方官府每年要上缴到国库很多钱粮,而每年,国库也要拨给各个地方很多钱粮,这不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吗?

于是朱元璋就规定:那些地方官府每年固定的开销,就不用再上缴国库了,让各个地方都自己留下来,只要每年账本到户部审核清楚就可以了。

这个财政制度,如果有一位有现代会计知识的人一看,肯定就可以看出来是很不妥的。因为现代会计基本的规矩之一,就是收支两条线。至于采取朱元璋这种财政制度有什么不好,那学习过现代会计知识的人肯定能够说出来一大笔毛病来。

不过,也有的人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明朝又没有银行,运输条件又那么差,所以朝廷和官府也是不得不采用这种财政制度的。

其实这就是狡辩了,汉唐宋都不是这样的,难度汉唐宋就比明朝现代化这么多么?其实说穿了,就是朱元璋穷苦人出身,民粹概念深厚,不知道一个统治者该做什么罢了.

朱元璋很多观点,是很符合现代人胃口的,比方说把反腐比建立一个流程的政治体系更重要,又觉得一个精力充沛的统治者完全可以逼着文官清廉……

如果是,朱元璋那种对贪官扒皮的政策在明初压制住了文官们的贪婪之后,在明朝中叶,文官制度抬头之后,这种财政制度就呵呵呵了……

当然比起贪官这种东西,动不动为了求名给地方上免税,出了灾害又逼着国家救济的东林党人,对一个国家的财政制度伤害就更大了.

不过这种财政制度也有很好的地方,那就是理论上带兵大将后勤依赖于文官,很难反叛——当然这其实也就是理论上罢了,实际上大明朝带兵大将反叛的事情一样不少,朱棣本身就是一个例子,万历三大征中,就有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至于满洲的努尔哈赤是明朝建州卫的龙虎将军,这就不用说了,常识,而因为明朝征讨满洲,又不给足军饷,造成了著名的奢安之乱.

明朝天启年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在贵州又称安酋之乱。

奢崇明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于重庆起事,围成都达一百多天。安邦彦于天启二年二月起兵,进围贵阳两百多天。[1]

叛乱发生后,明朝廷调水西及永宁兵赴辽东作战而激起反抗。战争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2]

战乱中,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最后被四川巡抚朱燮元、石柱总兵秦良玉、四川总兵杜文焕、贵州巡抚王三善等平定。

所以说,这种财政制度约束内地的卫所兵还可以,约束各地有地盘的土司那就是基本无效.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财政制度下,有地盘的土司造反不难,内地的明军很那造反,造成了明朝被异族消灭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内部造反,其实也就是和满清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关键的是,这种财政制度给忠于明朝军队的给养供应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已经知道,明朝的军队有地方军户和战兵这两种体制。而在明初,除了一部分边兵,也是根本没有其他战兵的。打仗都要依靠军户来完成。而这些军户打仗都是他们所在的地方官府来供应给养的。

因为在明初,各个地方的局势都比较稳定,因此在内地也没有什么仗要打。因此,这种地方官府供应本地军队的给养的模式,就没有什么大问题。

当然,万一朝廷总动员,让这些地方军队集合起来离开本地作战的话,除了这些军队所在的地方官府供应这些军队的给养以外,朝廷也会供应这些军队一部分给养的。

而在那些军队离乡背井以后,其他地方的官府并没有义务来供应这些军队的给养。除非这些军队用银子去购买。当然,也有种变通的方法。这些官府先供应这些军队的给养,等到以后再向朝廷或者这支军队所在的地方官府去索要。

这样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些官府万一供应了军队给养以后,事后向朝廷或者其他官府索要,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作为一个官僚,肯定也会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的。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明朝军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作战。后来为了弥补,明朝的朝廷就规定:离乡作战的军队的军功就双倍计算。可就算是这样,明朝的军队还是不愿意,因为在他乡,自己军队的给养供应简直是太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