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在明末
字体:16+-

223卫所兵

但是如果刘白羽在这里,就会笑崇祯皇帝不懂数字管理,就知道凭着感觉做事的派头过于可笑了.

没错,满洲军在战场上是几乎歼灭了所有的明军主力,北京城近乎孤城一座.但是……战争固然不是数人头的电脑游戏,可满洲人也不是电脑游戏中不需要休整,可以连续几个月作战的神兵,各路勤王军是战斗力不怎么样,但是一批一批闹得满洲人休息不佳,早就成了强弩之末.

更要命的是,皇太极为了士气,纵容满洲人屠城,却因为屠城的地区在北京附近的关系,满洲人没有迅速离开疫区,造成疾病大流行,满洲人因为把周围破坏的太厉害,也没有收集到足够的药品,加上依附满洲人的蒙古流民们生活习惯很差,造成了疾病大流行,短短几天,就病死了几百人,数千人有病在身,于是满八旗立刻想起了蒙古尔泰说的屠城会遭报应的话,一时间人心惶惶,根本没有攻打北京的心思了.

皇太极击溃关宁军,击杀满桂之后,明朝对后金的军事行动,就没了统一指挥,中枢指挥系统瘫痪,各路勤王军变成各自为战的状态-----这也是皇太极一再想做而且终于做到了的事情.

但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没有想到的是,离开了明朝没了统一指挥,对后金的军事行动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麻烦,而且因为大明朝的文武不和,导致各路勤王军根本不知道鞑子的真实实力,仿佛飞蛾扑火一样送死,这让皇太极彻底吃不消了.

没错,满洲人对各路勤王军是屡战屡胜,但是满洲人毕竟也是人,不是什么不死军团这种玄幻小说里的玩意,连续大规模的交战,对满洲人的士气精力损耗非常大,而且因为皇太极这次入关,屡次屠城,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反抗,一旦城市守不住,就立刻放火烧粮食,让皇太极的军粮越来越少了,甚至因为长期大军聚集在北京附近,供马匹啃的青草都快成了问题了……

皇太极想到这里,自然而然的有了退回关外的心思,只是北京近在咫尺,而且让汉人包衣试探了几次,因为承平日久,缺乏守城经验的京营手忙脚乱,险些被包衣攻破,导致皇太极患得患失之下,又不愿意轻易退走,想再赌一把.

其实这玩意就是类似于国手和臭棋篓子较量,因为对手的反应过于奇葩,国手出现漏勺的可能性也是大大增加.

皇太极自然知道自己现在这种摇摆不定的心态是军事家的大忌,可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不考虑周全是不行的,毕竟这厮满清第一次破口,打的没有防备的明朝狼狈不堪,如果抓不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二次破口,第三次破口还有这个机会么?皇太极必须一再考虑这个问题……

“祖大乐将军,这大明朝的卫所也是太多了,这次勤王军也不知来了多少,这让我心里总是毛毛的,毕竟不知道基本的情况就和敌人作战,乃是大忌……”

刘白羽这时候离北京已经只有三百里了,生怕自己没有多少军事经验的刘白羽下令放慢速度,派人侦查周围的军队,结果各地勤王军乱七八糟的番号和建制让刘白羽头大如斗,甚至连勤王军大概有多少人都弄不清楚.

这也不怪刘白羽,因为这大明朝的军事建制可不是现在的军师旅团那么好查,说的实在些,就是兵部尚书王洽自己也不知道大明朝实际大概有多少兵.

本来朱元璋的军事制度还是相当清楚的,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

《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但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兵制度很快就破产了,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

《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

而职责和防区规定的很明确的总兵制度,在明代末年又被破坏,一方面是为了对抗农民军和满清,不得不大规模扩充军队,另外一方面,又因为要使武官互相牵制,导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才成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这也不难,大人,我这里就有一本天下卫所兵的明细,大人看个大概,也就有谱了.”祖大乐拿出了一本发黄的小册子,送给刘白羽.

刘白羽看了一眼,连连点头,上面果然有各地卫所兵的所有情况,甚至精确到了人——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刘白羽才觉得不太可信,这里面如果说的是真的,岂不是大明朝在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情况下就做到监察全国了么?这也太玄幻了吧,大明朝有这本事,早就天下布武了,还能怕满清么?

看刘白羽脸色忽然变化,生怕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祖大乐急忙解释:

“这顶上的东西自然只是虚头,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南方的军头更过分——只是兵部一个主事克扣了我们关宁军大笔军饷,不好意思拿来敷衍我的,自然只能是一个参考,参考……”

“嗯?你的意思是,实际上因为军官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太多,所以这卫所兵的名额只能做一个参考?或者说是根本砍下去六七层水分才是真实数字?”

刘白羽疑惑的问祖大乐.

“这个也不见得……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军官只养着操军和家丁,但是作战的时候,也会沿路招募辅兵——其实大人,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固然是军中陋习,可是反过来说,朝廷只给军饷,平时训练的武器,盔甲都不齐,就是我们军官不吃空饷,喝兵血,这士兵和临时招募的又有什么大区别?”

祖大乐这话让刘白羽大吃一惊,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在明朝后期这种体制下,其实贪官和清官对部队的战斗力影响还真是不大,不由的叹息一声,叹了口气.

“而且这大明朝的军户也实在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还真不是说假的.”

“不是说大明朝的军户有朝廷赏的耕牛和地产,是一个富农以上的存在么?”刘白羽疑惑的问道,对于卫所兵,他自以为还是很了解的.

“大人你说的没错,不过那都是洪武初年的老黄历了,其实洪武末年卫所兵的制度就不行了……”祖大乐对刘白羽娓娓道来……让刘白羽大开眼界.

明朝的军户,实际上不是世袭军人,而是……世袭的农奴。

除了要出一个男丁到卫所充军,军户还得再出一个男丁随军服役充当辅兵,有些地方甚至强令军户出2-3个余丁,随军从事各种繁重劳役。

军户也不因兵役减免一些徭役,生活状况还不如民户。军丁前往卫所服役,军装和沿途吃喝费用一律自行承担,服役期间衣着自备,粮饷却不因生儿育女、人口滋长而增加,而且军丁服役期间,遭受层层盘剥几乎无法避免,仅有的粮饷也常常被克扣或者拖欠,有些卫所几年不发粮饷,搞的军丁只能乞讨为生。所以军户的妻儿老小往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服役期间的军丁还常被官府、权贵征用,像修筑宫殿,疏浚河道,开凿皇陵之类的大型工程,往往少不了军丁的血汗。在一些卫所,军户的屯田都被豪右,军官侵占,将官们视卫所军士如奴隶,捕鱼伐木,打猎耕田。因为有军法的管制,卫所军官对军丁的侵害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民户还能找县太爷告状,军户找谁呢?

正统三年1438年,全国逃亡军士达120万人,各个卫所的兵力严重不足。巡按山东的监察御史李纯在视察某百户所时发现,该所在账册上本该有112名旗军,由于军士逃亡,仅剩一人。从国防角度来看,明朝建立刚满70年,卫所已经根本谈不上是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只是明朝前期是这样。所以一再要派清军,勾军御史去处理逃散军户,补充员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