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再许芳华
字体:16+-

第五百零二章 分析局势,险恶难避

旖景当晚就将康王妃的话告诉虞沨。

“康王妃特意提起西梁庆氏,我想应当是太后与她商议过,圣上必然有意让宗室女儿与西梁和亲。”旖景脸上一片阴云:“真要让安然远嫁西梁,以后岂无再见之时?更不知那庆氏子弟品性如何。”

虞沨也是眉心紧蹙,沉吟了好一阵子才说:“宗室女儿并非平乐与安然两人,显然太后却是在她们之间择选……似乎和亲一事并不简单,竟似限定亲王之女。”

太宗登基之初,三位亲王皆涉夺位,两个死于先楚王剑下,一个被困于禁宫,享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唯有楚王。

后太宗又封康王亲王之爵,及到眼下,又有福、荣两位亲王。

不过福王与荣王还没有子嗣。

旖景并不了解西梁之政,虞沨却知道一些,先解释了三姓执政的事,又分析道:“西梁与大隆所遵礼法有些出入,比如除国君、三姓,普通贵族不能纳妾,若贵族官宦与家中侍女生下庶子,不仅不能记名族谱,任官入仕,在家中地位也似仆从,不受认同,除非正妻嫁后十年无子,才允许认婢生女为嫡,可必须处死生子之婢。”

也就是说,西梁十分重视嫡庶,贵族男子纵然可以有诸如“通房丫鬟”这类,却连妾室都名位都得不到,所生子嗣也是奴婢,不但无权继承家产,还得任由主母驱使。

“三国结盟建立西梁政权时,就有约定,王位只能由宛氏嫡子继承,若无嫡嗣,便将实行嫡女子继或嫡女夫继,也就是说西梁太子薨逝之后,享有王位继承权者只有三皇子抑或金元公主之夫婿嫡子。”虞沨说道:“可那一世最终继位之人却是清河君这个庶子。”

旖景努力消化着西梁这匪夷所思的王位继承制度,也跟着分析:“三殿下必然不可能去西梁称王,但若依西梁祖制,也应是金元公主之夫被立为王储。”

“依据西梁祖制,若行嫡女夫继,金元公主之夫需得在胡、庆二姓中择选。”虞沨说道。

旖景恍然:“也就是说,无论嫡女夫继抑或嫡女子继,西梁王姓会落别家。”

“没错,西梁王必是不甘,当年三皇子出使西梁,想来应是圣上欲支持西梁王维持宛性统治,以震慑胡、庆两家,西梁王更或打算着废除三姓治政,让王权得以统一。”虞沨眉心焦虑更重:“清河君已死,不知死因,可这时圣上打算让宗室女儿与西梁庆氏和亲……决不会是支持胡氏,应当也是受西梁王所请……应是胡氏已无适婚嫡子,庆氏嫡子若娶我宗室女儿,也会丧失婚配公主的资格。”

旖景尚还理不清脑子里这团乱麻,又听虞沨说道:“西梁王这是想立金元公主为储!”

也就是说西梁将有女王诞生!

“可是公主也必须婚配,难道说她的子嗣不依夫姓而依母姓?”旖景只觉震惊。

其实这就相当于有的家族因无男子唯有女儿,于是招赘,将来的子女也随母姓。

“宛氏一族坚守国姓不易只是基本,想来最终目的还是要打压胡、庆两大家族,使西梁王权一统不受牵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实行嫡女夫继,而金元公主之夫若非出自胡、庆二姓,也没有资格成为王储,可金元公主年才及笄,尚未婚配,当然无嫡子能继承王位。”虞沨手指轻敲案几:“若嫡女夫继不能实行,又没有其他继承人,也只能让金元公主继位。”

将出女王统治国民虽让人震惊,却已是西梁王无可奈何的选择。

“可庆氏岂能不知宛氏的图谋,所以西梁王只能求助圣上,我大隆国强势重,庆氏不敢不丛,更或许……庆氏会以为娶大隆天子信重之亲王女为妻,有助于他们与宛氏抗衡。”虞沨轻叹:“所以不是平乐,就是安然,而天家显然更偏向安然,康王妃这时打算将平乐嫁去魏家,也是担心天家会改变主意。”

虞沨起身,负手在屋子里徘徊一阵:“平乐性急鲁莽,而西梁政局争斗激烈,她并不适合这般夹缝求生,太后到底是康王妃的姑母,想来也不愿看平乐身陷险恶,无论太后或是圣上,当然会觉得安然更加合适,楚王府受天家信重,安然是父王唯一的女儿,庆氏才会心甘情愿接受,不过他们却不知安然不受父王怜惜,只怕太后与圣上也会以为父王与我不会为安然考虑,安然远嫁西梁,楚王府并不会因此助益庆氏。”

旖景只觉得心惊胆跳:“庆氏既有野心,将来只怕会与西梁王室势成水火,可圣上必然不会襄助庆氏,安然那时又将如何?”

还能如何,一个抛家远嫁别国的女子,没有任何倚仗,当被夫家明白过来全无利用之处……就算庆氏“仁慈”不会难为安然,一旦宛氏掌握先机铲除二姓,必不会留下后患。

就算顾及安然是大隆宗室女儿,留她一条性命,或能送返大隆,于女子而言,处境也是凄凉惨淡。

“安然性情软弱,更不适合这般险恶局势,决不能让她和亲。”旖景也急得坐不住:“要不咱们先下手为强,我看殷家不错,虽殷大人功利,可殷太太甚是慈和,殷永也的确才品兼俱……”

“晚了。”虞沨微微闭目,摇了摇头:“恩封郡主的诏书已经拟定,还是让大舅兄执笔,就没有瞒着咱们的心思,在这当头为安然议亲,就是告诉圣上我们已经发现蹊跷,并有违旨之意。”

旖景怔住。

倘然这样就能让安然避免厄运倒可一试,不过触怒天家,说不定非但不能挽回,更会让事态恶化。

“这事容我好好想想,下旨赐婚之前,圣上与太后应当也会与楚王府商量,在没有坦然意会之前,咱们什么都不能做。”虞沨语调低沉:“还有平乐的事……我明儿个就与魏先生先面谈,若魏先生也有此意,咱们得竭力撮合,康王眼下是宗人令,圣上对他已有信重,康王妃又是太后的侄女,若这事真能圆满,康王妃也会领情,或许能为安然转寰一二。”

这一晚上旖景更是睡不安稳,翻来覆去琢磨着许多“阴谋”,一时懊悔着昨日还不如让秦妃趁愿,就算安然担着个跋扈不睦的污名儿,也就是被人议论两句,总好过远嫁别国身隐险恶,却醒悟过来就算这样,圣上若执意赐婚,也不会在意那些流言蜚语,到头来只是白白让安然受人非议,并不能避开厄运。

一时又想,莫不如干脆让安然身患“恶疾”,不知虞沨还能否联络到江汉,江家父子既识毒草药性,也许能想到办法助安然蒙混过去,正激动着想要唤醒枕边人商议,忽地又想到清谷先生是御用太医,若圣上较起真来令他给安然诊治,清谷先生必然不敢违抗,轻易就治好了,圣上岂不怀疑是楚王府“抗旨”玩出来的花样?

可怜世子妃绞尽脑汁也没想到良策,直到寅正,虞沨欲上早朝,看她就像整晚未眠,十分心疼,把挣扎着硬要起来侍候更衣梳洗的贤妻摁在床上:“别瞎折腾,还不好好歇息一阵儿,仔细误了去与祖母晨省,安然的事还是先瞒着她老人家,别让祖母也跟着忧心,你且宽心,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安然身陷险恶,大不了圣上商量我的时候直言婉拒,圣上无非以为我与父王皆不在意安然,倘若知道并非如此,只怕也会斟酌,楚州与西梁相近,楚州守军又是我楚王府的亲部,圣上也会顾忌楚王府为了安然私下助益庆氏夺权……倘若圣上直接下旨赐婚,我也有办法……既然圣上与太后这时讳莫如深,想必还没拿定主意,大有转寰,再者和亲的事若无西梁来使,天家也不会莫名提及有损大隆国威,总之这事并非燃眉之急,形势还不明朗,多想无益。”

旖景实在困倦,得了安慰之后倒迷迷糊糊睡了一阵,辰初起身去荣禧堂,却见安瑾带着个小丫鬟在花苑里满面忧愁地散步,遇上她也只是屈膝一福寒喧两句就借故离开,旖景倒望着安瑾的背影发了好一阵愣,想着她与安然都是生于富贵,两人却各有各的艰难苦楚,心下越发沉重。

旖景却不知安瑾也是一晚不曾安睡。

原来是虞栋昨日归来,才听说安瑾被安然与旖景联手“欺负”,连忙一问究竟。

安瑾自是抹着眼泪哭诉了一番,尤其当说起抱琴时十分委屈:“那是父亲给我挑选的丫鬟,一贯尽心,却这么被嫂嫂发卖,都是我没用,护不住她。”

虞栋只好安慰女儿:“丫鬟而已,为父再为你挑个好的……瑾儿放心,为父不会让你白受折辱,将来必会为你出了这口恶气。”

安瑾听了这话后越发心慌,犹豫了一阵才说:“我也有错,嫂嫂原来待我也亲善,可自从她与长兄成婚,就有些疏远,反而是待二姐更好,我心里才不乐意……父亲,这回一闹,嫂嫂连国公府都不让我再去,将来一定越发冷落排斥我,祖母又偏心,只听嫂嫂的话,我一想到心里就不自在……这到底是在王府,不是咱们自己的府邸,莫如父亲干脆请旨立府,您既然有爵位,这要求也是合理合法,在将军府里,才不会有人在给我气受。”

安瑾一片苦心,这是看出了虞栋心怀怨恨,不好直劝,委婉提出立府另居,就此与王府秋毫无犯,她希望如此,也许将来才不会眼看着父亲身败名裂。

哪知虞栋却根本没有体会,颇带着些不耐,只安慰安瑾:“别说傻话,且忍耐些时候,为父总不会让你一直受屈,你若是不自在,远着长房那些人就是。”

安瑾心里冰凉,晓得父亲这是执迷不悟,可她的确没有别的办法。

就此安瑾便固步自封,再也没去关睢苑与落英院,就算到荣禧堂晨昏定省也是寡言少语,只偶尔去西苑芷娘处坐上一坐,就算遇见安然,也是客套生疏地见礼后就擦肩而过,不明就理的安然好一阵叹息,不知安瑾怎么会突然变了性情。

不过七、八日后,二月上旬,恩封安然为娴顺郡主的诏书果然颁发,次日旖景陪着安然入宫谢恩,太后依然没有半点表示,只赞安然恭顺乖巧,她实在喜欢,再者楚王与虞沨辅佐君主立有功德,恩封安然也是体恤功臣之意。

旖景得了虞沨的嘱咐,自是没有表露出来不安,不过与太后闲谈之时透露出不少楚王与虞沨对安然的重视之意,又对安然表现出十分亲密无间。

而太后瞧见安然对旖景的态度,的确是信任亲厚,不由也有些若有所思起来,话就渐渐少了。

可巧这日康王妃也进宫来,并未避忌旖景与安然在场,笑着说平乐姻缘将定,魏侍郎已经请了官媒提亲。

旖景只听虞沨说过魏渊当知平乐有意,倒答了句“不负郡主雅意”,这就是赞同的意思,虞沨还琢磨着修书往冀州,先与魏鸿儒交待一句,哪知魏渊竟是这般迫不及待。

太后听说这喜事,深诧平乐那般跋扈还有人敢娶,倒没说什么,颔首笑言魏家也是诗书名门,不亏平乐,这婚事极好。

旖景心里略重,她也不希望平乐去西梁和亲,但看太后的意思,已是彻底放弃了平乐,那么只剩安然最是适合,不知她家阁部的法子管不管用,能不能让安然避开险恶。

便有些心神不宁,又闻“咣当”一声。

旖景几乎以为是自己失手砸了茶盏,下意识就要赔罪,却见一边如姑姑忽然双膝脆地,面孔埋得看不见一分情绪,只听她嗓音微颤。

“奴婢失礼,请求太后、王妃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