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大明
字体:16+-

17世纪-荷兰的黄金世纪

17世纪——荷兰的黄金世纪

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于西北欧,17世纪对于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也许是灾难,但是对于荷兰来说,将是一个“黄金时代”。

从捕鱼业开始,荷兰产生了和东北欧、英格兰、南欧、非洲的贸易。由捕鱼的传统产生了海上贸易的传统。一旦以货物的流通和交换作为谋生手段,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开始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荷兰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面朝大西洋北海,背靠欧洲大陆,欧洲的两条古老的商船水路从这里入海,荷兰人为了排涝还修建了多条运河,构成了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这些优势为荷兰成为欧洲新的商品集散地提供了条件。他们设计了造价低廉的船只,靠着比较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黄金世纪。由于国土面积,国家制度等原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荷兰带给我们的触动很深,是因为他的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还有创新精神,大国要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就像今天中国一样,有着很多高科技发明,但是我们的国民素质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是多么希望财政花在教育上的预算能多点儿,如果能把人口数量变为人力资源,变成人才强国,中国会成为真正的强国。

荷兰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船长叫巴伦支,在一次航行中,为了寻找更近的路线,他们在俄罗斯附近被冰封的海面封住了,巴伦支在俄罗斯三文雅度过了八个月的漫长冬天。为了生存,他们拆掉了甲板做燃料,依靠打猎来取得勉强维持生存的食物,在恶劣的环境中,8个人死去,但荷兰人却做出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没有动客人交给他们的货物,而里面就有能维持他们生存下去的食物和医疗用品。

幸存的荷兰商人,最后将货物完好无损地交到了委托人手中。

他们用生命为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递后世的商业法则。这件事给我了很大触动,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想起了中国商业人的商业信誉,想起了众多商业不诚信问题。

我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荷兰良好的商业信誉,良好的商业信誉保障了市场占有率,在微博上我看到了一篇微博让我很无奈内容是这样的: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一颗胃!因为,它负责消化一切: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药火腿、陈化粮、碘雀巢、红心蛋、糖精枣、硫银耳、农药菜、瘦肉精、三鹿粉、甲醇酒、地沟油……如果国人的国民素质都提高到较高水平,那么商业信誉是不是也会增强呢?

那么这些问题是不是就会少出现呢?当国产品牌说国人不支持国货的时候,有没有拷问自己的良知呢?如果我们生产的奶粉比进口的奶粉好,那我们本国生产的奶粉所占的市场份额不会是今天这样。

当出口香料到欧洲的益处减少时,荷兰人通过将咖啡引入东印度群岛,发展起一种新的经济资源。这是荷兰人的创新精神,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讲创新创新,从我小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这个词依旧热度不减,但是这貌似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提纲,或许这中间有太多的困难需要解决吧,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一直在做语言的巨人,而在做行动的矮子。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在15世纪到19世纪发展的大浪潮中,没有一个文明古国能够发展起来。

这是为什么?这是必和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很大的联系,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人们的思想都已经根深蒂固了,缺乏冒险精神,和对新事物的排斥,加上国家的大一统,国家内部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完全满足本国的需求,加上和邻邦的竞争少,不像欧洲国家众多,形成了“天然的自然”选择条件,迫使欧洲各国为求在竞争中不失败,努力探索,在竞争中变的富强。

18世纪时,荷兰在经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均落后于英国和法国,主要原因在于法国和英国颁布一系列针对荷兰的歧视性法令,还有荷兰因为一系列劳民伤财的战争所削弱,荷兰还缺乏对手所拥有的资源。但17世纪的确是荷兰的黄金世纪。

全球通史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读者。不拘泥于历史的支脉,不进行文明的比较,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我感觉全球通史像一本旅游杂志,作者讲述的事物是那么有意思,读着很有趣,不像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刚读全球通史时,感觉很不一样,后来才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它不会告诉你某某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某某事,这件事的主要人物,发生地点,这件事带来的影响,结果是什么等等。

中学时候,我还以我的历史学的好引以为傲,但当我读了全球通史,才知道原来历史是这么丰满的,不是那么骨感的,它没有告诉我什么影响,什么意义,什么作用,启示等等,而是尽量真实详尽的描绘历史,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作者也抒发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但并不是像教科书上的那样强加给别人的,历史就是用来借鉴的,而不是用来背的,而借鉴的方面有很多,并不只是一方面。

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全球通史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了思考。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历史一直为学者所重视。延续一个世纪的荷兰经济奇迹造就了欧洲的“第一个现代经济体”。17世纪后期荷兰的国民收入比英伦三岛之和还高出30-40%。而这时的荷兰人口不过200万,只有英国人口的2/5,国土面积更小得多。

然而,即使以经济成长为中心,将17世纪荷兰的历史主要描绘成商业资本发展的历史、或者用任何单一因素或终极因素来解释其经济成就,都会有悖于史实。

应当具体分析其背后的多重动因,例如: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对它的积极开发利用;传统的贵族阶层不太强大;独立前相对普及的教育和独立后现代教育的发展;在造船业、交通、金融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城乡之间的开放流动;职业选择的灵活性;宗教宽容政策造成的人才随移民大量流入;社会宽容和个人享有较多的自由空间;荷兰人长期保持的节俭习惯和勤劳不懈的生活态度;等等。

在诸多动因当中,独立的荷兰国家的创设居于重要地位;其中最引人注意、也是最有争议的,是独立战争中形成的“联省共和”政治体制的作用。发展的活力在多大程度上源于当时荷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分权性质,被认为是这一段历史的核心问题。

正像格林菲尔德所说,荷兰的“政治建构恰恰与中央集权体制相反。”沃勒斯坦甚至认为下面的说法更近于事理:荷兰共和国的国家机器“比欧洲任何君主制度都能取得更高程度的经济一体化。荷兰资产阶级将改革恰好进行到促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程度,而且避免了过分中央集权化。”但这里恐有过誉之嫌。

联合省的分权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首先是缺乏政治凝聚力。18世纪末有少数几个政治家设法使这个国家团结起来。一些改革者曾先后试图凭借联邦体制在各省的权力将联邦体制改革成比较集权化的体制,以便“将肥胖的老共和国的脂肪削减掉。”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到,17世纪荷兰没有、也不可能形成集权制国家。而主权在共和国和各省之间的分割正像一柄两刃剑,对荷兰的崛起和衰落都有直接的影响。17世纪荷兰带有强烈的商业国家特性,市场经济已经处在高级发展阶段,但是没有能成功地从商业经济和早熟的金融经济转向以现代生产和管理技术为标志的工业化,以至于崛起中断、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被工业立国的英国所取代。

其间也充斥着主张王权与集权的“奥兰治派“与维护省权的共和派之间激烈的内斗,两位长期主政共和国、为17世纪荷兰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1588-1619在任)和约翰?德?维特(JohandeWitt,1653-1672在任)先后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