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字体:16+-

第十六节 示威

在黄州等地的攻城掠地毫无难度可言,地方上的守军既无战斗力也无士气,而且还有周培公这个内应暗中协助,明军不但很清楚守军的实力,也不用担忧清军前来增援骚扰。这些战斗都交给浙军负责,李来亨的军队则充当预备队,在战场外观战——毕竟也要防备张长庚一手,虽说邓名并不认为现在武昌还有勇气偷袭明军。

对几个小城的攻击邓名依旧采用爆破战术,从江南收集到的火药对付南京未必够用,但对付湖北的县城却非常富裕。邓名之前反复强调的战斗笔记再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虽然浙军并没有爆破经验,但是在邓名和他的卫士的战斗笔记的帮助下,很快就掌握了爆破的技术。

和刘体纯在郧阳一样,邓名让浙军在破城后利用城墙进行练习,李来亨也派手下前来旁观,很快明军的穴攻和爆破技术都有了长足的提高。邓名告诉兴致勃勃的明军军官们:“等回到夔东以后,可以再去向刘将军请教,现在刘将军肯定是夔东爆破第一人。”

百姓们一开始的时候满怀不安,但是看到明军攻下城后,没有发生任何强行征丁、征粮的行为,只是在衙门周围悬榜,号召有志气的人参军。明军传檄四郊,宣布任何愿意跟他们回四川的平民,每个男丁都可以获得二十亩的免费土地,女子可以得到十亩,只要耕作十年并且每十亩缴纳一石粮食,就可以成为这些耕地的主人。尽管大部分人对这种好事将信将疑,而且觉得四川太远了,但还是有一些贫农愿意跟着明军走,去碰碰运气。

每次明军从一座城市离开后,周培公就急急忙忙领着军队前去收复。这次跟着周培公从武昌赶来的还有两千多清兵,带领他们的都是张长庚一系的绿营军官。报功的奏章,周培公早在收复城市前就已经写好,每当收复一个地方,这些军官就拿着张长庚的委任状走马上任。除了这些武官以外,还有一些缙绅子弟跟着一起前来,他们作为周培公的幕僚帮着赞画军务,这些人同样会从收复工作中捞到一份军功,轻而易举地成为新的地方官吏。

根据与邓名的约定,周培公三令五申不许骚扰百姓,这点同样得到了军官、幕僚们的坚决拥护。除了本土的乡情外,他们也需要良好的军纪来与地方缙绅结下善缘——他们都是来当官的,不是来当土匪的。

很罕见的一幅场景出现在了湖北各府的土地上:军纪严明的明军来了,又走了;然后是军纪严明的清军紧随而至,进城之后同样是秋毫无犯。

地方上的缙绅、百姓当然对周培公与明军的密议一无所知,只知道周培公是个既勇敢又亲民的好官,不但能毫无畏惧地跟在明军身后,还从来不曾借机祸害地方。

顿时周培公在湖北声名鹊起,他带来的文武官僚集团也得到了地方上的交口赞誉。当然,在称赞周培公的同时,大家也不会忘记歌颂张长庚的识人之明——很多人还是真心实意的。

不久,邓名经过精心准备,一举攻破黄州府府城,把胡全才的旧党差不多一网打尽。在府城中休息数日后,带着大批缴获的船只和物资离开,向武昌进发。而胆色过人的周培公很快带着五百精兵赶到,明军前脚刚走,他就进入城中安抚人心。周培公上午进入府城衙门,中午就张榜安民,本人更马不停蹄地拜会城中的名流。为了让逃难的百姓尽快回城,周大人毫无顾忌地敞开四门。跟着周大人一起赶来的幕僚也尽数入城,镇静地在衙门里办公。

此举当然大大地稳定了人心,不过缙绅和百姓们在钦佩、惊讶之余,也为周大人捏了一把汗。幸好明军丝毫没有回头的意思。得知明军的后卫部队头也不回地远去后,本城的缙绅们纷纷议论,虽然周大人玩的是空城计,但想必明军那边也忌惮周大人的智勇啊。

周培公对城里的父老谦恭有礼,但对那些临阵脱逃的官吏则称得上是铁面无私,很多胡党余孽看到清军光复府城后,纷纷赶回来向周培公哭诉。还没等他们说完死里逃生的惊险过程,周培公就脸色一沉,把他们尽数拿下,革职查办毫不含糊。无论这些犯官倾尽家产行贿,还是搬出亲朋靠山都无济于事。

于是乎,周培公的名声变得更加响亮了,不过短短几天,黄州府上下都称赞周大人虽然年轻,但胆大如虎、爱民如子、更是铁面无私,简直就是古今完人。良好的名声,令人有安全感的智勇,又是张长庚的嫡系,很多缙绅都觉得将来黄州府的知府一职肯定逃不出周完人的手心。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大家纷纷登门拜访周完人,送礼问安,还由黄州府的缙绅领袖牵头,集体给武昌的张巡抚上书,要巡抚大人向朝廷保举周大人为黄州知府——其实就是拥立之功,只不过比拥立天子的规模、价值小些而已。

除了处理公务以外,周培公还多次巡查城防,亲自检查每一处城墙的豁口。由于这是邓名预定攻打的最后一座城市,明军把沿途缴获的所有火药都用在了黄州府的城墙上,采用四处同时爆破的战术。周培公站在豁口的边上,抚摸着残墙若有所思。

和其它收复的城市一样,目击者都报告明军转眼就挖塌了城墙,这和周培公在钟祥的印象相吻合。

“在钟祥的时候,我被俘前多次询问过明军到底在干什么,能不能一天就挖塌城墙,所有的人都告诉我绝不可能。但城墙一天就塌了,回去后我还受到不少人的挖苦讽刺,说我夸大其辞。事后我又问过很多有经验的将佐,他们都说,穴攻没有个十天半个月是绝对办不到的,倒像是我在胡言乱语一般。”这次尾随邓名而来,周培公看到沿途的城市没有一座能够稍微抵抗一下,便是黄州府的府城也在两天内便宣告陷落。固然兵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但显然城墙在明军面前起不到任何作用。

“来人。”周培公下令动员民夫,把豁口下面的土地刨开,然后亲自下去查看了一番。之前由于急着收复城市,周培公没有功夫进行这样的细致检查,但这次他把四处豁口全部察看了一遍,任何一处都没有实施正常穴攻后应有的遗迹。

“这些城墙都是自下而上崩开的,而不是塌陷下去的。”周培公喃喃说道,这个现象和钟祥、还有其它被邓名攻破的城池一致。

很快,黄州府城内就传开新消息,周大人带着一百兵马追赶明军而去,据说是因为担忧武昌。

……

明军抵达武昌附近时,兵力已经膨胀到六万多人,其中三万人是原本的夔东军和浙军,五千人是从江南跟来的辅兵,剩下的两万多都是从黄州府招募到的男丁。女营人数也超过四万,除了李来亨为部下娶来的媳妇、浙军的家属,还有大批黄州壮丁携带的家眷。

根据与邓名的协议,武昌的兵马已经龟缩到了城中,不过邓名还是很小心地与李来亨商议行军方案,准备分批通过武昌、汉阳附近的江面,警戒行军,以防清军突然袭击。计划已经制定妥当,正在敲定具体细节时,卫士报告周培公又来了。邓名让把周举人请到旁边的帐篷,等完成军议后再去见他。

等会议结束后,天已经黑了,邓名走进帐篷,看到帐内已经点起了蜡烛,周培公正就着灯光看书。

“周先生不在黄州府好好安抚人心,怎么又来找我了?”邓名有些奇怪地问道:“是不是张巡抚又有什么事情?”

“学生刚刚赶来,还没有回武昌。等见了提督这一面后,就要回去向巡抚大人复命了。”周培公合起书,揣入怀中。

“周先生客气了。先生现在已经是官身了,不日就是武昌知府了,不用太谦虚了。”听周培公又自称学生,邓名微笑道:“先生今日前来,又有什么要紧的事?”

周培公首先东拉西扯地说了一番黄州府的事,称赞邓名言而有信、明军军纪严明,还说他一会儿回武昌后,一定会向张长庚细说邓名的仗义,绝对不让小人离间双方的关系。

释放了大量的烟雾弹后,周培公就起身告辞,像以往一样,邓名送他出营。眼看快走到营门边,周培公用开玩笑的口气随随便便地说道:“现在黄州府各地,都知道提督精通五雷之法,施展法术后,城墙便化为粉末。”

邓名身后的卫士都笑而不语,邓名哈哈大笑起来,笑过之后反问道:“原来周先生今天专程前来,是为了这件事啊。”

周培公已经隐约猜出了大概,实在忍不住,所以来试探一番。看到卫士面露笑容后,他心里更是确定了几分,但没想到邓名居然一口道破,顿时愣住了。

“周先生相信我是用法术破城的么?”邓名笑吟吟地问道。

犹豫了很久,周培公终于微微摇头:“子不云乱力鬼神。”

邓名轻轻鼓掌,笑道:“仅凭这一条,周先生便比那胡全才要强太多了。至于我是如何破城的,周先生想必已经心里有数了吧?”

随着这句话出口,周培公突然感到周围的气氛一冷,面前的卫士脸上笑意全无,都冷冷地看着他。

顿时周培公就后悔今日之行,他原本也知道刺探邓名的军事秘密非常危险,但实在忍不住心里的好奇。这个谜团自从在钟祥被俘后,一直笼罩在心头,让他怎么也放不下,所以就想以其它事为掩护,在临走的时候不露痕迹地试探一下。

“就是先挖一条地道到城下,然后填入火药,接着就轰的一声把城墙炸上天。”邓名的表情显得很轻松,一边说一边继续向营门口走去。

在原地呆住的周培公,又楞了两秒才快步跟上。只见邓名依然象聊家常一样地继续说道:“这比以往的穴攻要快得多,效果也挺好;不过,我要是防守方嘛,就不必挖很大的池塘蓄水了,只要立刻挖地道灌水就对了;或者只要发现有人挖地道,就派兵出去攻打。好破的很!”

这时邓名已经走到了营门口,停下脚步冲着周培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恕不远送,周先生请吧。”

周培公看着营门,虽然只有几步路,却感觉好像远在天边一般。邓名已经说完好久了,周培公才用不敢相信的语气问道:“提督让我走?”

“周先生今晚打算在我军中过夜吗?”邓名惊讶地问道。

周培公盯着邓名看了两眼,突然又是深深一躬,快步从营门里走了出去。

“先生为何要放他走?”看着周培公的背影,任堂有些不解地问道。

“这种事本来也瞒不了多久,杀了他也保不住秘密。”

邓名知道,以前之所以能够保住爆破的秘密,就是因为被攻陷的钟祥、谷城、郧阳等地始终保持在明军手中。这次他在黄州大规模使用爆破技术时,就已经做好了被清军知晓的准备。等明军退回武昌以北,张长庚肯定会派人去黄州的几座城市查看,清军中比周培公有军事经验的人太多了,他们能很快地看明白。

邓名说:“我们没有什么城市供给鞑子使用这招,他们就算猜到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验出来;我本来就打算公开这个秘密了,这样将来鞑子就更没有坚守孤城的信心。只要他们觉得城墙根本没用,即使我们没有火药,他们可能也会心虚逃跑。”

邓名遥望着远去的周培公,又笑了一声:“我这样轻描淡写地说给他听,恐怕他会更加害怕,不知道我还有什么杀手锏没有用出来。”

……

周培公与随从汇合后,感到后背凉飕飕的,发觉衣服都被冷汗浸湿了。他回头望了一眼,看到明军确实没有追来。

“回武昌。”周培公叫道。

赶到武昌城下后,周培公又回头望了一眼,依旧没有明军追兵的踪迹,但他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周培公心情沉重地来到湖广总督衙门,向张长庚仔细汇报了黄州的见闻,最后把邓名今天说的话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张巡抚。

和周培公一样,听说解开了明军攻城之谜后,张长庚先是喜悦——这个谜团同样困扰了他很久,已经打算派几个老军务去黄州考察——接着就又一次双眉紧锁:“你是说,邓名根本没把这个秘密当回事?”

“是的。”周培公低声答道。此时他心中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发现秘密的喜悦,满是更大的疑虑和恐惧:“他肯定还有更厉害的手段。”

张长庚琢磨了一会儿,也叹了口气:“是不是他另有手段,在黄州用火药爆破只是掩人耳目,让我们信以为真?”

周培公苦笑着连连摇头。

张长庚想了片刻,突然惊叫一声:“是不是他真的会五雷之法,火药是用来掩盖法术的?”

“学生实在不敢说啊,邓名实在深不可测。”周培公满脸的丧气:“不管他是真的懂雷击之术,还是靠火药炸城,反正城墙对他是没有一点用的。南京也不是城墙挡住他的,而是他根本不想打。”

张长庚和周培公商议了半天,也没能猜出邓名到底还有何厉害手段。

从衙门离开后,周培公回到自己家中,他妻子见到丈夫突然回家,又惊又喜:“老爷不是在黄州么?怎么回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周培公在黄州府的工作很顺利,但眼下他没有炫耀的心情。他默默地坐了一会儿,突然对妻子说道:“你还记得我以前让你读过的,关于安禄山和李林甫的故事吗?”

“记得。”周夫人飞快地答道。

书上说,安禄山自称平生最畏惧的就是李林甫,因为每次李林甫都能事先猜中他的所思所想,对于一个心存叛志的人来说,这恐怕是最令人恐惧的。周夫人不但记得这个故事,还记得丈夫表示的不屑之色,周培公认为安禄山这种连皇帝都不怕的枭雄,不可能如此胆小。

“我现在信了,”周培公轻轻地松开手掌,手心里还有冷汗:“我完全信了。”

……

女营和辅兵先后安全地离去,最后一批明军是李来亨的强兵和浙军的精锐,这一万名士兵登上船只,扬起风帆,逆着江流,缓缓从武昌城前通过。

在武昌的城头上,张长庚、周培公和大批的文武官员都向着蔽江而来的明军船队张望。

之前看到明军军中有大批妇女时,有个二愣子清将热血上涌,提议出城偷袭一把,认为现在武昌城中也有数万清军,到时候把城门一关,想必邓名也没辙。

这个武将的提议遭到了大家的一致痛骂,尤其是知道城墙无用的张长庚和周培公,更是认为这个武将愚不可及。

缓缓前行的时候,船上的邓名也在遥望武昌城。和在南京城下一样,对于这样城高池深的坚城,邓名觉得仅靠爆破是不足的。明军若是能有重炮等其它的手段,攻破坚城的把握会更大。

“擂鼓!”眼看距离差不多了,邓名一声令下,旗手就给领头的这条船的桅杆上升起了一面信号旗。

升起信号旗的同时,鼓手也开始缓缓地敲响战鼓,后面船只上的鼓手倾听着前面的鼓声,用同样的节奏开始击鼓。听到鼓声响起,经过多次训练的明军士兵,纷纷举起刀鞘或棍棒,敲击自己的盾面。整个船队中所有的明军士兵,除了操帆的水手,全都加入到这一场规模宏大的演奏中。

咚、咚、咚、咚……

上万人擂响的整齐鼓声,瞬间回荡在长江两岸。

城头上的张长庚感到额头微微出汗,他环顾左右,发现湖广的文武百官也都面色发白。

隆隆的鼓声一直飘进了武昌、汉阳城中最偏僻的角落,其中也包括武昌马军提督的老丈人的家。老缙绅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侧耳倾听着鼓声,直到它渐渐远去,最终彻底消失。

“南明三王内乱,官兵轻而易举地收复湖南各府,攻破了重庆、贵阳、昆明,我对朝廷的胜利和天下的一统就再也没有怀疑过。”老缙绅轻声地自言自语:“现在看来,今年到底是乱世的结束,还是乱世的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