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秦
字体:16+-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一怒之威

ps:票呀,月票呀,谁还有,给老醋来两张!!

秦燕双方的昌平君和荆轲虽然谁都不愿意做更多的让步,但议和谈判,本来就是来回折冲妥协的过程,双方既然没有哪一个更能占据上风,让步当然是彼此都有,经过三日的争辩之后,双方在一系列陆续趋同,比如上党郡目前在燕赵手里的各城,秦国同意划给赵国,为赵国之土,双方就以目前的战线为准,各自罢兵不战。

至于太原郡北部各县,处理的则稍微复杂些:狼盂、繁峙、阳邑、盂县、原、南广武等县邑,燕国退还给秦国,同时秦国又将上述各县邑作为太子丹原来在秦所封的昌安君的封邑赐给太子丹所有。

虽说都是给了燕国,但有何直接划给燕国有所不同。如果是正式给了燕国,那么这些地方就是燕国之地,秦军再来那就是侵入。可绕这么一个弯子,这些县邑名义上还是秦国之地,不过是赏给了昌安君而已。一旦这个封号不在,或者太子丹有了什么变故,从惯例来说,秦国是有权收回这些县邑的。

对于这个问题,荆轲当然一清二楚,但却毫不在乎,很是痛快的答应了昌平君。

在荆轲看来,有没有权力收回是一回事,能不能收回是另一回事。如果燕国实力更强,不惧和秦军交手,足以战而胜之,那秦军想得回这些地盘就绝不可能。反之如燕国衰弱,就算是成为燕国固有之土,受秦之压,割让给秦国那也是常事。所以说,什么名目占有不重要,占住就好,至于到底日后属谁,关键还是看实力。

但双方对于榆次的归属,却始终争执不下。

关键还是在于榆次的位置。

榆次是从平坦城到晋阳等太原郡所属汾水河谷各地的门户,从榆次,东可达寿阳邑、平坦城,东南可达上党的沁水上游一带,向西向南,则是平坦无险的汾水河谷。

榆次如果被燕或赵所据,还在秦国管辖下太原郡所属各县就始终向燕或赵敞开着大门,作为太原郡首城的晋阳城,始终就必须保有一支不小的力量来防备来自东方的攻击。这和过去晋阳作为秦军北上或东下的大本营那可大相径庭。

而一旦秦国拿回榆次,则秦国只要在榆次有一定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堵住来自东面赵军的攻击,凭此坚城,让赵军无功而返。

东有榆次,北有忻城,秦国太原郡剩下的部分地形就相当的完整,燕赵两国向骚扰太原郡各地,那就变得非常的困难。

一城之地却事关战略的主动权,两人当然不肯放弃,谈判数日,始终没法达成妥协。

秦王政问时,昌平君遂将此事禀报给了大王。

秦王政身边,常有蒙恬诸人参议军事,对于榆次在目前军事布局上的重要性也很清楚,于是对昌平君道:“荆卿善辩,定不肯轻易让步,且让寡人一见,或可折之。”

大王要亲自出马,一旦谈不拢,那就连转圈的余地都不好找,昌平君对此并不以为然,只是大王既然说了,昌平君也不好驳回,只得应了,下去安排。

过了一日,秦王政将荆轲招入宫中。除了侍立的郎官大夫之外,重臣一个都不要,就是大王和荆轲两人。

秦王政对于荆轲,心里很是赞赏的,见面先自亲切的问了荆轲一些出身经历,又说起和太子丹往日交往之事,态度倒非常和蔼。

出手不打笑脸人,秦王政如此亲近,荆轲也是恭敬作答,丝毫无倨傲之态。

闲谈良久,秦王政说起榆次之事,道:“寡人与燕太子,幼时亲如兄弟,如今随过去近二十年,两国也颇有不和,但寡人心中,却依然亲近如往日。”

“如非燕太子在彼主军,寡人不忍伤了两人情分,焉能让燕赵窃据我大秦十余城而允卿之和?”

“榆次之地,乃我太原郡东面门户,事关我太原各县。太原北面数县,寡人已赐予燕太子为封邑,缘何区区榆次一城,燕不肯还我?”

说着话,这面色也变得不好看了,双目炯炯,盯着荆轲。

荆轲恭敬的拱手为礼,回道:“大王,臣亦固知榆次乃太原门户也。”

“然论三国之势,燕赵联手,未必如秦之强也。秦一攻赵,得邺地九城,二攻赵,得河济于上党地,非赵侥幸,焉能退秦大兵也?”

“燕赵两军攻秦,遇秦大军而只能守之,非不愿攻也,实难攻也。”

“榆次在燕赵之手,不过为榆次坚城,塞山路之口,守榆次,足以屏蔽寿阳平坦,乃至井陉,皆可得安也。”

“燕赵不肯让榆次者,非为攻秦,实为自保之故也!”

秦王政揪然不乐,道:“三国既议和,自当各遵和议,秦既不攻,燕赵何须考虑自保之事!”

荆轲微微一笑道:“既三国议和,自当各遵和议,燕赵本弱于秦,定不敢攻秦,榆次门户也好,不门户也罢,左右无战事,在燕赵手中,又有何妨?”

荆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还真让嬴政顿时哑了。

嬴政面上,却是略显怒气,道:“卿虽善辩,然榆次寡人非得之不可。”

“寡人为秦王,今日亲见卿,好言细商一城之事,卿竟寸步不让,则寡人之脸面何在?”

“卿当知之,寡人之大秦,雄兵带甲之勇士不计其数,大将谋士俱有,如惹怒寡人,则寡人不允和而动兵,那时各国伏尸百万,血流漂杵,国祚危亡之际,即便割土求和亦不可得,燕赵岂不悔之晚矣!

“卿且熟思,燕赵宁为一城而致寡人之怒也?”

荆轲看嬴政时,嬴政虽然仍是坐着,却是昂首挺胸,冠冕之下,面色甚是刚毅,坐在那里并不高,却给人一种高大威武不能侵犯的压力。

荆轲拱手,起身,走到几前拜倒在地,道:“秦之强垂百余年,天下诸侯谁敢当秦之锋也。昔日燕赵为和秦,均曾割献数十城于秦,今又何敢为爱一城而怒大王也!”

秦王政听荆轲说的恭敬,这才怒气稍息,正要开口,荆轲抬起头来,看着秦王政朗声道:“然臣为燕王和太子使者,奉令前来与秦议和,榆次虽小,亦是将士性命所换,轻易失之,定非太子所望也!”

“不应大王,则大王一怒而刀兵起,非三国庶民之福,应了大王,则臣既为使者,终是有辱使命也!”

“轲之为人,宁死不辱,今日既为两难,臣既不愿战起,唯有血溅五步,以此躯而报大王也!”

说罢,腰间一挺,跪立在殿中,双手垂在身侧,两眼盯着嬴政不放。

嬴政猛然大惊,看荆轲面色凶恶,对于殿中一切都漠然无视,只是紧紧的盯着自己的脸,或有一言不和,就要扑上来拼命的架势。

秦王政那里想得到荆轲刚烈至此,虽然殿中左右,都有郎官大夫侍卫,但真要荆轲上来拼命,总是颇有凶险。为一个城邑而已,别说丧了性命,就是小小的负伤,那也是大大的不值。

这心里一虚,嬴政转圈也不慢,忙拱手强笑道:“荆卿何必如此!寡人以此言试之,正为观卿之节也!”

“太子之平刚夫人玉乃寡人宗妹,闻其在燕,仅封于一县,不及武阳夫人远甚。寡人甚是不平,况寡人与太子厚,何惜这区区一城也,就以榆次、寿阳为平刚夫人汤沐邑。莫让他人笑我秦女无亲也!”

说着,又令人传金二百过来,赏于荆轲。

荆轲见秦王转了心思,当即拜谢道:“平刚夫人在燕,亦常言太后于大王待之厚,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臣代夫人多谢大王!”

“臣出身草野,不知礼节,幸大王不怪,足可见大王之宽仁也!”

得了实惠,荆轲倒是不吝惜这好话送上,只是这谢来谢去,荆轲始终未曾离开所跪之地。

虽说荆轲脸上满是笑意,但秦王政见荆轲离的近,总觉得有些心虚,又赶紧令人传旨给昌平君,速速按自己所说,与燕国使臣商定和议。

秦王政如此痛快,荆轲自然还要谢过,然后才坦然行礼告辞。

嬴政现在是巴不得赶紧打发了荆轲,荆轲告辞,当即满口应允。直到荆轲缓缓退出大殿,再也看不到身影,秦王政心里这才松了口气。

这次会见燕国使臣一事,自此就成了嬴政的一大忌讳,从不肯再提此事。同时对于诸侯使臣,除了大殿召见应对之外,再也不肯在后殿近身相待。

昌平君得了旨意,心中总觉得有些吃亏,但这事大王当面答应对方的,即便不妥,可再要反悔,未免会被诸侯耻笑,况且两国和议再拖也不是个了局,遂与荆轲签了和议。

这和议之中,除了说上党之地数城划归了赵国之外,其他地方,只有秦燕,并没提到赵国。在秦国来说,这是和燕国的和议,日后攻赵,那也可没什么顾忌,不必非要找个什么理由,虽然理由都是扯淡,相召肯定是有的,但埋下伏笔也不是坏事,对燕来说,荆轲乃燕国使者,也没权代表赵国与秦和议,所以双方很默契的不提赵国之事。

议和已定,荆轲也不在流连咸阳,当即带了宾客车马,大摇大摆的回返榆次,跟着荆轲回去的,还有不少在秦的诸侯宾客,也算是荆轲这次出使的另一种收获。

王翦部下大军出外征战一年,战功又不多,当然都盼望能早日归家,故而王翦接到撤兵之令,军中将士闻之都欢呼不已。王翦留兵两万给王贲,协助王贲镇守晋阳,自己则和贾遗领主力返回咸阳。

对面的燕赵两军,尉缭留兵五千驻守狼盂,三千兵据守句注塞,其余各县,派官经营,雁门军主力则返回代北。太子丹所统的武阳兵马,除了一师三千兵马驻扎榆次之外,其余陆续返回武阳。

上党之地乃是赵国所有,又都是险要之所,可以拱卫冬眠的大平原,自然不能不守,李牧则留了一万五千赵军,以杨清砚为上党守,分别驻扎平坦城和北上党诸城,主力则撤回邯郸。

这场大战,可谓是虎头蛇尾,和平收场。